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四大差距阻碍高层次人才回国效力
91.8%海归认同国内经济发展机遇更好,但与发达国家
在职业发展、生活环境、人才流动和子女教育上的差距困扰他们想回家的心
本报记者 王聪聪
我国正在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回国潮,近5年归国留学人员近80万人。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201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在所有留学回国人员中,大部分是具有硕士学位的学生,占76%,博士学位高端人才仅占11.2%。2005年希望留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籍博士生的比例高达89.4%,2011年这一比例降低到82%。
近日,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高层次人才是否能持续现在的回流趋势,他们回国后能否留得住、用得好,取决于我国人才制度的进一步放开和人才发展环境的改善。
91.8%海归认为中国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
中国青年报:您是哪年回国的?您认为当前优秀留学生在回国选择上,和之前的人相比看重的因素有什么不同?
王辉耀: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时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想国内发展“步子更快一些”,离不开科技人才,离不开具有海外视野的事关国家发展的公共政策。所以,在他讲话的第二年我就回国了。我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开展对中国海归群体研究和海归社团的创新;二是为国家的公共制度和公共政策创新及人才强国战略建言献策。
近几年,我们研究发现,现在海归回国发展更看重国内的发展机遇。我曾在哈佛大学和美国几位专家做过一项针对中国海归和印度海归的研究,91.8%的中国海归称中国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这是他们回国的最重要原因。另外,在中国留学人员回国的原因中,中国更为庞大的市场和政府更为积极的激励机制是重要的吸引力。超过八成的中国留学人员认为,回来能有更好的专业、职业、创业发展,有更大的人才需求市场。这显示了中国留学人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